政府快报第十一期
【项目建设】
发改委开展“百日比拼”助推“签约一批”项目建设 紧盯“签约一批”目标任务,实施“一把手”分包机制,建立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台账,分季度制定实施计划,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前八期“签约一批”项目共17个,总投资165.2亿元,履约率、开工率均为100%;谋划报送第九期“签约一批”项目 4 个,涉及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总额14.7亿元。
【万人助万企】
工信科技局强化惠企政策落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成立5个助企工作专班,建立“政策直通车”,深入开展市场主体遍访活动,变“企业上门要政策”为“主动入企送政策”,为企业提供权威政策解读和个性化政策匹配服务,实现全过程帮代办,增强企业获得感。截至目前,答复项目咨询50余次,办理事项16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家。
【产业发展】
卢氏县大力培育蜜蜂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中国蜂产品协会进行院县合作,筹建专家工作站,吸纳福建农林大学等专家团队入驻,构建“一业一园一游两区四社”总体布局,打造集蜜蜂养殖、蜜源种植、亲水游乐为一体的蜜蜂产业谷,以科技创新助力蜜蜂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新建规模化养蜂基地 14 个、标准化蜂场142个,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46家,发展养殖户3000余户,养蜂4.5万箱;预计2025年,蜂产业年产值可达1.2亿元。
文广旅局开发红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依据《中共卢氏县委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按照“以红带绿、红绿相映”的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健全“一领导、一局委、一专班、一企业”的包企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国内有影响、省内属一流”的红色名县,擦亮卢氏红色底色和革命老区名片,举办“重走长征路”活动,争取老区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建成了“靖华故里陈列馆”“洛师旧址”“石大山抗战遗址”“朱阳关国民党省政府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纪念场馆。截至目前,已开发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总接待人数683.5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综合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23.3%。
【民生保障】
人社局搭建人才供需“双选桥”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结合“万人助万企”“三包三联”活动,深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台账,组织村级就业联络员上门进行岗位推介和职业指导,举办现场及网络招聘会,提供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等咨询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做好精准匹配和对接。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6场次,发布岗位数16.1万余个,招募就业见习岗位271个。
【乡村振兴】
交通运输局创新举措打造全国最美农村公路 坚持以打造“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设施先进、衔接顺畅”的农村公路网络为总体目标,通过“交通+产业”“交通+旅游”“交通+乡村振兴”的以产拓路、以路兴产模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景区为重点、行政村为网点的城乡客运一体化路网格局,成功打造出了农村增收致富的产业路、安全畅通的便捷路、风景优美的生态路。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624公里。其中,全县18个乡镇(除沙河乡外)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通三级公路,3315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全县行政村(社区)通硬化路率100%、班车通达率100%,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
【创新改革】
林海兴华创新香菇发展模式助力菇农增收致富 按照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承载、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考、产业化发展、公司化运营的模式,联合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信念科技网络公司、卢氏信念科技智能有限公司,投资120多万元引入ERP管理系统,利用通信电子秤专利,赋予产品身份证,实现自动称重、自动检索和机器人自动对账;建设自动化菌棒生产线、恒温养菌房、生菇大棚和智慧交易市场,实现香菇菌棒生产全程自动化作业。截至目前,林海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相关发明专利85项,香菇菌棒年产量5000万棒,香菇年产量超万吨,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助力682户贫困人口脱贫,带动3115户6100多人从事食用菌种植,户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基层探索】
徐家湾乡健全机制助推连翘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优势,推动连翘产业全链条发展,成立连翘专业合作社,主动上门服务和收购,统一销售给当地龙头药企,服务群众的同时帮忙把关连翘质量,群众获得增收企业得到优质药材,“卢氏连翘”品牌质量不断提升。截至目前,累计发展连翘38000余亩,有超20000亩进入盛果期,预计2023年产值可达1.2亿元以上,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