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快报第六期
卢氏县及早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及早制订“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方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保障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畅通,及时维护并定期监督检查。联合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力量开展拉网式巡查,联合开展街面劝导,根据当地气候、天气等实际情况,深人研判临时遇困人员急难需求,摸清各类临时遇困人员聚集区域和活动规律,聚焦城区车站、商场、农贸集市、桥梁涵洞、建筑工地等流浪乞讨人员易集中区域,并为其发放食品、被褥、棉衣等物资。充分动员环卫职工、公交出租司机、快递员、夜间安保人员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发现报告。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服务接待制度,保障求助热线畅通。全天候接待求助人员,并提供食宿、医疗、返乡乘车凭证等救助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截至目前,共出动巡查车辆124台次、巡查人员245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人。
卢氏县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引导农民利用庭院有限空间,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立足新发展理念,把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持续释放农村新活力。印发《关于鼓励引导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方案》《卢氏县支持发展新型庭院经济示范村、示范户奖补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十小”庭院经济产业体系。整合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零星地块开办“采摘园”“果园”,实现“春有花开、夏有绿叶、秋有果实、冬有大棚”。使庭院经济向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迈进。据不完全统计,卢氏县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型庭院经济2.15万户,覆盖71.6%。不仅让农民一年四季都能增收,更让农家小院颜值飙升,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
卢氏县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25万元“贷”动小微企业发展自10月14日省人社厅、财政厅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创业担保贷款部分实施细则以来,我县积极落实政策,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个人放贷额度,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等重点群体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联合经办银行实地走访了涵越健康有限公司、天润实业有限公司、三多商贸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通过实地走访、窗口服务、电话联系等方式,持续宣传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详尽可操作的办理流程,为企业送去融资“及时雨”,将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在推进、扶持创业工作中的杠杆作用发挥到最大,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在创业和吸纳就业方面的促进作用,全面增强创业担保贷款的辐射效应。今年以来,我县已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7笔,共计7425万元。
县民政局扎实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着力构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确保救助及时、救助精准,兜住兜准兜好兜牢民生底线。动态监测。依托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县域内城乡低保、特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重病重残人员、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老人等数据资源共享,实行信息数据按月收集、按月比对、按月分析的动态管理模式+人户走访主动发现机制,切实做到提前预警、提前介人,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截至目前,排查认定低保边缘人口 9020人,刚性支出困难人口1768人。提升质效。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制度,实时与乡村振兴、人社、残联、医保、财政等行业部门核实比对信息数据,充分发挥三门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作用,通过信息共享查询申请救助家庭成员有关信息,强化信息数据共享比对结果运用,提升救助工作效率。同时,加大监督力度防止“骗保”等问题发生,提高精准救助成效。精准救助。建立低收人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开展精准救助帮扶,切实履行兜底保障政治责任,不断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截至目前,共发放城乡低保对象14874人3645.5万元;发放特困供养人员3303人2486.8万元;发放困难临时救助对象130户31.2万元。
县城市管理局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之城 今年以来,城市管理局立足工作实际,以城乡节点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探索实施路长制试点,科学规划设置“节日市场”,深入开展拆违治乱、占道经营等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市容井然有序。一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有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城市道路等级作业模式,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严格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切实提升城乡环卫质量。发挥城市管理“大脑”作用,建立卢氏县智慧化运营中心,实施城市照明“节能增亮”行动,加强日常绿化养护,推动城市精细管理、品质提升。线上“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线下事(部)共受理案件 183 个,线上结案率 100%。 二是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印发评估细则、考评事项、工作提升实施方案及督查通报,实行日检查、月考核工作机制。对城区更换四分类收集容器,高标准设置四分类垃圾亭,安装太阳能环保型分类箱。对 126 个住宅小区投放智能四分类设施,垃圾四分类中心屋,四分类垃圾亭,以点带面、逐步扩展。每天分时段对城区 300 余家餐饮店及 13 所学校实行上门收集服务,严厉打击违规倾倒以及未经许可从事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的行为,增强商户分类意识。已对试点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116 次,入户宣传 6289 户,打造 38 个试点小区,28 个“试点村”。三是实行“冲洗+ 机扫+洒水+喷雾降尘+人工清扫保洁”五位一体的联合作业模式,加大机械化作业频次。对已核准的 7 家渣土运输企业 66 台渣土车实施公司、车辆、司机备案准入,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统一有密闭设施、统一安装卫星定位系统。采取错时上班工作机制,加大夜间巡查力度,实行全天候管理,确保车辆密闭运输,无抛洒滴漏现象。采取进后厨、看设备、查资料等方式,已排查城区餐饮油烟单位 167 家,责令 12 家限期整改。
官道口镇创新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近年来,在技术、资金、政策的多重支持下,官道口镇果岭村成立山海思源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三门峡鑫生源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4000亩,建设有机果品标准化示范基地,把旅游观光、果品采摘、运动休闲等业态有机结合,带动群众和集体致富增收。采用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模式。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收益。除了流转土地的租金外,公司还吸纳当地16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每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合作社以村集体房屋、土地等资产资源人股参与分红,已累计获得定额分红近百万元。基地积极推行生态防护措施。采用智慧物联网数字化管理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安装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无害化病虫防治系统等,实现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管理,确保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的技术指导,苹果种植科学品质好。种植的苹果主要有“维纳斯黄金”“烟富8号”“泰脆”等近10个优良品种,预计产量1200余万斤,产值6000余万元。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果岭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