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莘川坊
一、综述
莘川坊位于卢氏县城关镇西大街南北两侧,东至南、北大街,西至新建路,及伏牛路以南,靖华路以北,中兴南路两侧,占地约80亩,总建筑面积为6.32万平方米,共计29栋建筑,是一座集游、玩、吃、住、购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体验古街。
2022年8月开工建设,依托卢氏县城隍庙文化元素,采用汉魏建筑风格,打造一个创新的、复合型的多元生态文化综合体地标。规划建设民国银行、卢氏宗祠文化馆、卢氏红色文化展览、青少年活动中心、卢氏古八景等文化景点,以及戏曲文化台、特色美食街、温泉特色酒店等内容,打造一座多元化旅游体验古街,恢复卢氏古城魅力,激发卢氏旅游经济,被河南省列为2022年的省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莘川坊作为卢氏县的地标性街区, 建成后,将为卢氏县增添一副文化旅游名片,与卢氏豫西大峡谷、双龙湾景区、熊耳山景区、玉皇山景区等进一步扩大卢氏旅游版图,扩大“清清卢氏、千年古城”影响力。
二、基本信息
中文名:卢氏莘川坊(卢氏莘川坊商旅文化综合体)
占地面积:52860㎡
外文名:Lushi Xinchuan Fang
建筑栋数:29栋
地理位置:卢氏县城关镇西大街南北两侧
始建时间:2022年8月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景区类型:大型汉魏风格仿古建筑群步行街
门票价格:免费
建筑面积:63233㎡
夏商时期:卢氏地区在夏商时期即被称为“莘川地”,属黄河流域文明核心区,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洛河在此处的“洛出书处”是河图洛书传说的发源地之一,进一步强化了其历史地位。
周代:西周时期属虢国领地,战国时曾为晋、韩属地,秦代划入三川郡。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虽屡有变更,但“莘川”作为地域名称仍被沿用。
据现代考古出土战国韩国兵器有“七年卢氏令”戈以及秦封泥有“卢氏丞印”断定,卢氏建县于战国时期韩宣王七年,即公元前319年。
卢氏古为尊卢氏部落,属于伏羲氏的分支,后演变为古卢氏国;古籍《路史·国名纪》有载:“卢氏,古国名”此外,《山海经》《乐记·武之乐》《北山经》《水经·洛水注》等,均有卢氏古国的相关记载。
“莘川”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蕴含人文意义。如清代《卢氏县志》记载,“莘川”寓意“人民勤劳”,与卢氏当地农耕文明和山区民众的坚韧精神相呼应。此外,传说卢敖在此得道成仙,范蠡与西施曾隐居于此,孔子周游列国时亦在沙河传道,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为“莘川”增添了文化厚重感。唐代文献中多称卢氏为“莘川”,明清地方志亦沿用此名,直至近现代仍是卢氏的文化符号。
“莘川坊”,即为结合卢氏县“莘川”大地名称的由来及其所蕴含的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与地名演变,立足卢氏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及相关文旅产业资源,依托卢氏原有的城市肌理,将现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作坊、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及民俗文化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协调景观风貌,体现卢氏地域特征,民俗特色和时代风貌。全面展示古城文化、民俗文化,以城市有机更新结合历史记忆再现,重塑千年古城,再述卢氏故事,成就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莘川坊项目融合了卢氏“古八景”的精髓,并创新演绎为新八景,“古八景”如下:
新八景:
基于古八景的历史意象,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活化利用,通过光影科技、沉浸式体验等创新形式打造出文化门、鎏光青史、荷塘缠桥、西霞水街、晨钟夕鼓、坊间古渡、洞庭明月、柳林烟雾“新八景”。
1. 文华门:城市形象与历史文脉的融合
以卢氏古城门文化为基底,结合现代城市设计,结合旅游集散、城市文化展示窗口等功能,打造标志性文化地标。
2. 鎏光青史:历史文化与光影科技的创新结合
依托卢氏深厚的历史底蕴(如河洛文化发源地),通过光影秀、沉浸式展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
3. 荷塘缠桥: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
以荷塘、栈桥为特色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清新脱俗的氛围,让人在喧闹的城市之中仿佛置身于古典园林与现代审美交织的梦幻空间之中。
4. 西霞水街:古镇活化与商业赋能
以洛河景观带为灵感,打造滨水商业街区。结合传统建筑风貌与现代业态(如民宿、文创市集),形成“山-水-街”一体的休闲空间。
5. 晨钟夕鼓:传统文化与时间仪式的现代演绎
延续古八景“南寺晓钟”的文化意象,在规划的中心广场依托汉魏仿古建筑,结合定时鸣钟、民俗表演等活动,提升游客参与度。
6. 坊间古渡:渡口记忆与互动功能转化
参考古渡口“高村古渡”历史场景,以特殊纹理石材地面比作河水,在其之间打造滨水驿站,保留渡船、码头等元素,融入观景平台、休闲茶吧等现代功能,再现“津头古渡涛声急”的诗意。
7. 洞庭明月:生态保护与诗意场景延续
延续古八景“洞庭明月”的自然意境,依托建筑的灯光氛围渲染,打造“月映湖光”的沉浸式体验区,并结合商业发展生态民宿,形成文旅联动。
8. 柳林烟雾: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结合
借鉴古八景“柳林烟雾”意境,通过“烟雾”意象的景观化设计(雾森系统装置),搭配柳树景观绿植,增强视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