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
一、综述
扁鹊,黄帝时期神医。据现存史料记载,扁鹊为上古时期古卢国(今河南省卢氏县)人,因此也被称为“卢医”。他医术高超,尤其擅长针砭疗法和诊脉,为中医的针灸疗法和切脉诊断技术奠定了基础,深受世人尊敬。为纪念扁鹊,后人专门修建“卢医庙”以祭祀。
《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序》:“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这一记载,不仅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秦越人)称号的由来,还用“扁鹊”借指对医术卓绝者的尊称,而非某一个体的专属名号。在河南省卢氏县,关于上古扁鹊的传说流传甚广,受其医德医风影响,百姓每月祭拜,缅怀其德、祈佑安康,卢氏县现存卢医庙、药王庙达10余处,其中最早修建于卢氏县城东大街的卢医庙被后人称为“卢医祖庙”。因扁鹊行医足迹遍布中州大地,“卢医庙”也由卢氏发轫,辐射周边省份,见于记载的多达30余处,“卢医扁鹊”的名号影响至今,中医药文化福泽四方。
二、人物简介
扁鹊,黄帝时期神医。常云游四方救死扶伤,其医术精湛,所到之处灾病消散、喜乐可见,人们将其比作喜鹊,称其为“扁鹊”,后黄帝因取“遍祛疾厄”之义,亦赐号“扁鹊”。据现存史料记载和专家学者考究,扁鹊本为上古时期古卢国(今河南省卢氏县)人,因此被称为“卢医”。据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大明寺碑》记载:“今中州莘川(古代卢氏谓莘川),居万山之中,始卢敖得道之乡,乃扁鹊降升之地……”卢氏县后人为纪念扁鹊,专门修建“卢医祖庙”,可见于《明清卢氏城池平面图》。今卢氏县伏虎山遗存有“扁鹊洞”,相传为扁鹊炼丹制药之处;卢氏县中药材产业园有“扁鹊路”;扁鹊出生地祁寸湾村孕育了一代神医,至今仍保留有“扁鹊井”“扁鹊山”。卢氏县千百年来一直有种植中草药的传统,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药乡”,中药材如今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三、人物生平
(一)溯源先祖
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遭东夷族蚩尤来犯,求救于轩辕氏,与轩辕联合战败蚩尤。约公元前4513年(榆罔二十六年),轩辕氏势力渐大,不再臣服炎帝,便致信榆罔,逼其让位,否则兵戎相见。榆罔顾念百姓安危,只好应允。因轩辕以土德治天下,故称黄帝。
据《路史》记载,轩辕称帝后,将炎帝榆罔降为诸侯,贬封至洛水上游祁村湾(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东明镇祁寸湾村),“使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榆罔不愿受封,弃爵举家迁至江南,行医尝百草,后定居于湖南茶乡(今湖南株洲市茶陵县)。榆罔之子炎融仍在卢氏,以医为业,救死扶伤,深得当地百姓厚爱,并于洛河上游修建火炎城和石龙头城。火炎城以炎帝火德王命名,《左传》哀公九年有载“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石龙头城位于卢古王寨龙山脚下,《水经注》称其为“石龙头城”,也叫石岭头城,这两座城是炎帝神农氏在卢氏初建城邑的重要依据。榆罔后世传承了炎帝神农氏的精湛医术,尤以其后世孙(一说曾孙)灵鹊出类拔萃,一生行医,救人无数,后人称之为卢医“扁鹊”。
(二)考其生地
按照轩辕纪年,在丙寅年(约轩辕黄帝27年、公元前4486年),对应天上的星象是柳宿,按古代分野,属鹑火的区域。在仲春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古卢国洛水上游忽有紫气东来,聚于榆罔后世庐中。当晚月华如银,主母姜氏忽梦九霄垂赤练,有玄鸟负日轮坠入中庭,翅展七色云纹,喙衔朱果若丹霞凝结。方欲惊呼,那赤珠竟化流光入腹,顿觉百骸温润如沐春风。
寅时三刻,祁山下忽现鸾凤和鸣之音。但见洛水倒悬三丈,浪涌处浮出千年龟甲,纹路天然现“医”字古篆。正惊异间,山顶迸发七宝毫光,九十九只青鸾衔药草结巢,幽香沁透三十里山川。姜氏腹痛如绞时,庐侧古桑竟生并蒂灵芝,其大如车轮,药露垂珠如雨。
忽闻天际传来编钟清响,有朱冠喜鹊破云而下,尾羽拖曳金芒,爪握神农耒耜之影,正落于灵芝伞盖。此鹊振翅长鸣三声,尾羽金芒扫过祁山三峰九谷,凡经行处,间隙皆涌药泉,赤泉凝成参形,白泉化雪莲态,青泉聚作连翘,尤以悬瀑沟的玄泉最奇,竟在沟底结晶成熊胆状悬瀑。说也奇怪,第三声余音未绝,婴啼乍起如凤初鸣,震得岩下龟甲应声裂作八卦图形,卦纹正指姜氏汲水的醴泉井所在,井栏霎时浮现《灵枢》残章,恰逢月华倾泻,井底忽现神农耒耜虚影,搅动井水化为九道药泉奔涌而出,乡民掬而饮之,盲者复明,跛者疾行,后人将此井称为“扁鹊井”,至今该井仍保留于祁寸湾村卢氏古城墙以南的丛林中,乡民以青石覆之,视若珍宝,留存完好。
自此,祁山方圆百里,晨昏皆有药香氤氲。每逢月晦之夜,可见小童虚影端坐北斗杓中,与神农、岐伯论道。及至总角,小童已能指泉为药,观气断疾,人皆谓之“灵鹊星君临凡”,故唤其“灵鹊儿”,即后世尊为医祖的扁鹊真身,祁山被后人称之为“扁鹊山”,坐落在今祁寸湾村北岭,玄泉流经的悬瀑沟被后人称之为“扁鹊沟”,遗迹可寻于今祁寸湾村房公祠遗址东侧。
(三)话其医术
扁鹊生于医学世家,受其先祖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影响,自幼对草药兴趣甚浓,况其出生伴有异象,注定不凡。而参卢氏国处熊耳、伏牛二山之交,洛水环抱,地脉藏龙,草木皆含金石之气,故《山海经·中山经》载:“又东五十里,曰虎踞之山,其阳多丹雘,其阴多铁,神耕父居之。”扁鹊幼时启医智,于洞中得见神农石刻医图,又饮青要岩所涌神泉,遂开灵智,十二岁便能辨百草性味。
据《帝王世纪》记载,上古时期医疗条件极为落后,疫病常爆发,扁鹊听闻后,深入熊耳山之中,辨识各类草药,精心钻研草药配伍,熬制出对症的汤药,治愈了无数被疑难杂症缠身的患者;同时,他对针灸之术也造诣颇深,通过巧妙地刺激人体穴位,疏通经络气血,让许多濒临绝境的生命重获生机。传说,扁鹊还独具慧眼,善于观察天象、地理与人体之间的微妙联系,深谙自然之道与生命规律。古卢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成为他研究医学的宝贵素材。他依据季节更替、山谷河流等环境的差异,灵活调整治疗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约公元前4458年,扁鹊已成为闻名古卢国的神医,但面对棘手病症时他仍觉自身医术匮乏,于是前往百草山(今伏虎山)深处专心研究医理、炼丹制药。时过三载,其医术大为精进,恰逢遇到黄帝重臣应龙拜访,便随之前往战场,他用尽自身所学救死扶伤,黄帝闻而叹之曰:“神农之后,果成天医之道!”赐号“扁鹊”,取“遍祛疾厄”之义,更以卢氏百里为扁鹊采药封邑。
如今,在古老的莘川大地上仍传承着独特的中医药文化。杜关镇药王庙山脚下的老中医,独创“三伏贴敷”配合药膳食疗,对小儿反复咳嗽疗效显著:取霜降后的雪梨挖空,填入川贝母、百合、陈皮蒸制,佐以蜂蜜调服,能润肺化痰;遇积食发热则用焦三仙(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配伍鸡内金熬水,佐以推四缝穴的按摩手法,往往一剂见效;另有民间老中医承袭古法,用艾灸身柱穴配合紫苏叶足浴治疗风寒感冒,其特制的“四时防疫香囊”以苍术、白芷、佩兰等药材入囊,深受群众青睐;在横涧乡中医诊所,对急症患儿先施以砭石刮痧疏通经络,再视症候选用不同疗法。这些散落民间的杏林妙手,与现代化发展的卢氏县中医院形成互补之势,院内儿科引进智能系统,将古方改良为便于儿童服用的颗粒剂型,其研发的“醒脾消积膏”深受群众欢迎。医院候诊大厅特设二十四节气养生茶饮区,诊疗区飘散着安神定志的中医药香,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言其化神
约公元前4391年,扁鹊岁至耄耋。是年孟秋,扁鹊循先祖之道至龙山山寨,山势险峻,云雾缭绕,异香扑鼻。扁鹊闻香而上,见一草,碧绿如玉,露凝其上,光彩夺目。扁鹊大喜,以为此草或可解疫病之苦。方欲采之,忽狂风大作,地动山摇,白昼星现,柳宿九星垂光如练,岭中百鸟衔药纷至。扁鹊知天命将至,乃登山顶,忽有青鸾自云中降,羽披霞彩,喙衔昆仑紫芝。扁鹊笑曰:“昔吞玄鸟之果而生,今乘青鸾之翼而归,此天道也!”遂跨鸾背,周身化为虹光,唯留药臼一具、骨针九枚坠于山崖。时有樵夫见其元神化作三足乌形,与日轮相融,自此卢氏昼现“重瞳幻日”奇观。
考《轩辕本纪》《卢氏古鼎铭》,扁鹊生卒皆系于卢氏,非后世赵秦之扁鹊。其生死异象暗合天文(柳宿主医药,鹑火应神农),地理(熊耳山多珍药,洛水通河图),更兼榆罔本神农后裔,血脉承天医之道。后世所谓“扁鹊过邯郸为带下医”云云,实乃元神分化之术,此上古真仙之玄奥,非俗世所能尽知也。
四、轶事典故
(一)卢古王寨见卢医
卢氏县北部有山,人称龙山,龙山(上古称虢山)之巅的卢古王寨,曾是炎帝神农氏末代首领榆罔的贬居之地。约公元前4513年,榆罔被轩辕黄帝降封于洛水上游(今卢氏祁寸湾村),因祁寸湾暂无王府,所以就在龙山顶安营扎寨,被称为卢古王寨。
相传,卢古王寨中有一口琉璃古井,榆罔贬居时,曾引九条地脉石龙镇守井底。每逢二月初二,石龙昂首喷水,甘泉润泽百里,五谷丰登。扁鹊幼时在此辨识百草,见井水映月时浮现金色药纹,遂悟《神农本草》残篇,通晓“祝由驱疫”之术,因生于古卢国,且传承神农氏医术,四处行医,故人称“卢医”。
龙山以东有幽谷“千瘟壑”,乃炎帝封印瘟神魇魍之所。夏初,壑中黑泉喷涌,毒瘴漫野,草木枯朽,孕者产子皆无目。卢医扁鹊执榆罔所遗赤赭鞭(炎帝鞭草神器,挥动时龙吟彻谷)与百草囊(藏七十二味神农灵种),孤身入壑。但见谷心封印石柱崩裂,魇魍石棺渗出猩红根须,吞噬地阴之气。扁鹊割掌洒血,金纹血脉化“百草印”压入棺缝,又以赤赭鞭引动地火,催生朱阳草焚秽、冰魄莲净泉。
封印重固之际,卢医扁鹊左膝被毒根侵蚀,行动不便,此时扁鹊若现人首鸟身模样,展翅自如。自此千瘟壑百花复生,琉璃井九龙夜吟,月下可见炎帝虚影颔首而笑,似对后世孙救死扶伤之德深表欣慰,也对古卢国医者悬壶济世之术颇为感怀。
(二)哑童闻道引鹊来
豫陕交界有一山村,层峦叠嶂、地广人稀。相传大约轩辕黄帝四十六年春,村中有张姓幼童五岁不言,其母抱子哭于高台。此时,忽见紫气东来,一青衫少年踏雾而至,眉心有赤痣如丹,自称炎帝后代、卢国医者扁鹊。扁鹊抚童顶骨,指其喉间笑道:“此子非聋哑,乃前世为司药童子,误吞王母宴上玉露珠。”遂折返取熊耳山千年葛藤汁混合朱砂,在童子掌心画“开窍符”。又以银针刺其哑门、廉泉二穴,只听见童腹雷鸣,张口吐出七颗琉璃珠,珠落溪水竟化作七彩锦鸡飞去。这个时候,九头玄鸟来袭,欲夺灵珠,扁鹊折取村中古槐枝,蘸雄黄酒在村口画出二十八宿图。玄鸟俯冲时,星图骤亮,将其钉于山崖,至今崖上犹见鸟形血纹。自此童子能言,更识百草之性,后成黄帝药官。扁鹊救治哑童后,村中喜鹊登枝,长唤数声,引得百鸟齐聚,竟在空中搭成一座鸟桥,顿时霞光四射,扁鹊微微一笑,踏上鸟桥,化为鸟身,翩然离去。村中百姓目睹此景,无不惊叹,遂将此村命名为“鸟桥村”,将古槐树奉为“医神树”,每逢端午以彩线系枝祈福,祈求扁鹊庇佑平安喜乐。
(三)清目破阵助轩辕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部落首长轩辕与蚩尤经常交锋,双方经过了阪泉之战和冀州之战,但轩辕仍未能完全将蚩尤余族打败,约公元前4455年,蚩尤余族再次来犯,作赤雾百日,使兵士目盲,轩辕急派手下重臣应龙到各个部落和古国招贤纳士,寻找勇士、术士以及医术精湛的医官,当时卢医扁鹊正隐于百草山洞炼丹,见洛水倒流,知有妖氛,恰遇应龙拜访,说明来意,扁鹊心系苍生,愿救死扶伤,早日平息战乱,于是决定追随前往。
鹊登临凤凰山观天象,见荧惑犯太微,急取洞中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等药材,于八卦炉中炼制“清目散”。谏言以柘木炭为火引,将药散撒入赤雾中。霎时赤雾转青,现出八十一面铜鼓,正是蚩尤余族布下的“迷魂鼓阵”。扁鹊取洞内钟乳石磨成石针,刺破指尖血画“破阵图”,五百壮士按图击鼓。但闻鼓声相克,铜鼓尽碎,雾中显出一条药草铺就的通道。
黄帝乘象车直捣敌方大营时,扁鹊以自身精气为引,设“七星续命灯”,助力轩辕破敌获胜。此战虽胜,扁鹊却青丝尽白,在百草山(今伏虎山)洞内闭关休养数载。后人在洞中石壁发现“五运六气图”残迹,每逢阴雨,石纹渗出药香,乡民谓之“扁鹊汗”,此洞谓之“扁鹊洞”。
数千载以后,卢氏子孙承扁鹊之术,以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菊花、决明子等配制奇药,以疗目疾,其方精妙,其效如神,至今人皆沿用此方,未尝或替。另据扁鹊洞中“五运六气之图”,尤重养生之道,渐探医药康养之途。
(四)卢医祛毒济苍生
约公元前4431年,卢氏遭逢百年不遇的虫灾,漫天毒蛾蔽日,虫噬禾稼,百姓肌肤溃烂如灼,哀鸿遍野。扁鹊策杖入山,踏遍七十二峰,见毒虫皆避开箭亭旁古井而生,井畔生满金线重楼,叶如赤蛇盘绕,根茎渗紫汁,虽触之灼手,却能克虫毒。然此草若误用,反成剧毒,扁鹊遂立誓寻解毒之法。
寻至洛水上游,青要岩下,鹊降生之地,忽见水泛金波,一玉龟驮五色石浮出,龟背裂纹竟成“天医五方”古篆。扁鹊依方采药:取百草山(今伏虎山)阳坡紫灵芝,需在寅时露水未干时摘取;阴谷九死还魂草则生于蛇窟深处,草叶遇风即蜷,采药人需口含雄黄,以青铜刀断根;又以古井畔金线重楼入药,捣药时须诵“天医五方”,可引药性入髓。历经数难,终得奇药,药成之日,井壁忽见金字符文,隐现药草之形,三千金蝉破水飞腾,翅翼洒落金粉,虫群触之即僵。百姓拾金蝉尸身埋于田埂,自此毒蛾绝迹。
昔扁鹊采药,为避蛇患,口含雄黄。卢氏人感其智,遂以雄黄涂小儿额际或耳后,以防蛇虫叮咬或入耳。后此法自卢氏传于四方,形成端午之俗,延续至今。
后人追念卢国扁鹊解毒治虫救灾之恩,于箭亭旁古井附近(今卢氏东大街),修建“卢医庙”,庙中悬九丈青幡,绣扁鹊踏峰寻药图。庙前奇树名曰“天医”,叶脉天然成方,每逢月圆,叶上浮现金色药名。乡老传言,以天医叶煎水沐浴,可避瘴疠。根据《明清卢氏城池平面图》可知,“卢医祖庙”曾建于卢氏县城东大巷以东,箭亭附近,后沧海桑田未能保留至今,但卢氏县杜关、瓦窑沟、五里川等地仍建有拜药诊病的药王庙、卢医庙等,百姓每逢初一、十五拜药祭祖,感怀卢医扁鹊之德。卢氏县城东以“药王阁”为中心,建有回型建筑群“卢氏药城”,目前是豫西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城内药香弥漫,商贾云集。
至今,卢氏年迈中医大夫行针前常抚“玉龟甲”祈佑,以表对卢医的尊崇和治病救人的希冀。扁鹊故事更被演艺成皮影戏、情景剧等,观者无不受震撼鼓舞。
(五)百草凝方铸医典
月落星沉,云雾缭绕,扁鹊独坐青石案前,指尖轻抚一卷兽皮,眉间凝思如渊。案头堆叠的竹简已刻满蝇头古篆,朱砂与墨迹交缠,仿若蜿蜒的血脉。他深知,医者救一人易,救苍生难。那个时期百姓多困于瘴疠疾苦,或求巫祝于鬼神,或嚼草木以试天命。卢氏古国虽山川灵秀,百草丰茂,然医道蒙昧,药性混沌。扁鹊长叹一声,决意将毕生心血凝于方寸之间,为后世开一扇济世之门。
他回想起早年行医时,曾见一猎户因箭伤溃烂而亡,临终前紧攥一把染血的金银花;又记得深山中老妪以黄精熬粥,竟令久咳痼疾渐愈。草木有灵,却只能口耳相传,若无人梳理,终将湮没于尘埃。于是,他踏遍七十二峰,昼攀绝壁采药,夜宿洞穴辨性,穷尽山川、不遗一草,终日梳理、记录、收藏于《百草集》。其中有一次,在熊耳山阴谷,偶见一株三七藏于石缝,根如赤龙盘结,汁液凝血奇速。扁鹊以骨刀削其根须,取汁涂于伤鹿脊背,须臾血止痂生,遂将此草列为“金疮圣药”,详录其形、味、效于《卢医百草集》。
此外,针砭之术,尤为扁鹊所重。曾经有樵夫患腰痹,痛如斧斫,卧榻三月不起。扁鹊取雷击柘木雕为九针,针尾刻北斗七星纹,又采阳坡燧石磨砺针尖。施针时,他闭目凝神,指尖循经络游走,忽如鹰隼啄木,针入“肾俞”“命门”二穴。樵夫骤觉一股暖流自尾闾升腾,如春冰化水,次日竟能荷斧入山。据记载,扁鹊针法讲究“刚柔相济”,或以石锤叩击穴位,或以骨针挑拨筋结,更独创“五音导引术”,令病者随钟磬之音吐纳,使气血如江河流转。
药食同源,扁鹊亦深谙其道。某年寒冬,山民多患虚咳,面如枯槁。他观村民狩猎所得山鸡羽色黯淡,知其久栖阴湿之地,体内积寒,遂取板栗、党参、黄芪等物,以陶瓮慢火煨炖。栗香与药气交融,化作金汤一盅,饮者顿觉肺腑生温,咳喘渐平。此方一出,山民纷纷效仿,更于屋后栽种板栗,圈养走地鸡。千年后,卢氏板栗炖鸡已成宴席珍馐,鸡肉紧实如松纹密布,栗肉甘糯似琥珀凝脂,食客品之,犹可窥见古方遗韵。
扁鹊著书时,常于黎明立于龙潭畔,观金鲤跃水,鳞光中似有篆文浮动。扁鹊以柘叶刻方,叶入潭即化金鲤,自此龙潭每逢雨夜,涟漪中隐现药方倒影,乡民谓之“天医投箴”。
而今,卢氏乡村遍植中草药,连翘、黄精、黄芪、苍术、桔梗等随处可见,熊耳山麓药田连绵,连翘黄花如星缀野,黄精根须似蛟潜土。卢氏县传承扁鹊遗风,以“千年药乡”之名崛起,药商络绎如云,药厂拔地而起。康养小城中,游客既可体验古法针灸,亦能到“卢味堂”饮一盏三豆乌梅茶,品一盅百合煎酿羊肚菌,感受千载传承而汇聚百草精华之特色药膳。凭栏远眺时,恍见青衫卢医踏雾而去,袖间遗落百草芬芳。
五、后世纪念
(一)以物纪之
扁鹊洞:相传扁鹊在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因治病救人而伤了元气,后回到古卢国,在百草山(今伏虎山)山洞中闭关三载方复原,此洞被称为“扁鹊洞”(后秦博士卢敖亦在此炼丹)。现在卢氏县伏虎山上的“扁鹊洞”依然保存完好,是人们纪念扁鹊的重要场所之一。
卢医庙:扁鹊因出生于古卢国而被称为“卢医”,当地人为了纪念扁鹊专门修建“卢医庙”,祠庙就建在卢氏县城的东北隅,并在祠庙下方建有戏楼,当地人经常献戏,以感念扁鹊用高超的医术治病救人的恩情。扁鹊一生行医四方,足迹遍布河南、山西、河北等地,这些地方均建有卢医庙。为了彰显对卢氏作为扁鹊故里的尊重,卢氏的卢医庙被称为“卢医祖庙”,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界人士前来祭祀,探寻中医之道。
扁鹊路:为承袭上古医脉,传承卢医扁鹊中医药文化,为当代中医药产业注入历史魂魄与创新动能,卢氏县将中药材产业园区的主干道路命名为“扁鹊路”。“扁鹊路”北起龙山东路,南至廷贤大道,全长约500米、宽约15米,被赋予了“文化经脉”与“产业枢机”的双重属性。
扁鹊山:扁鹊山得名于上古医祖扁鹊降世于祁寸湾村的天地异象。古卢国洛水畔紫气东聚,扁鹊之母姜氏梦玄鸟衔朱果入腹,祁山随之显祥瑞:洛水浮龟甲现“医”字古篆,青鸾衔药筑巢,古桑生并蒂灵芝。其降生之祁山因药香氤氲、神农岐伯论道虚影频现,遂以扁鹊之名称之为“扁鹊山”,现存于卢氏县祁寸湾村北岭。
扁鹊井:扁鹊之母姜氏临盆之际,天际朱冠喜鹊携神农耒耜虚影落于灵芝,其鸣声引药泉喷涌,井栏浮现《灵枢》残章,井水化九道药泉,饮之愈疾,乡民感念神迹,称此井为“扁鹊井”,现存于祁寸湾村卢氏古城墙以南丛林中,乡民以青石覆之,视若珍宝,留存完好。
卢氏药城:位于上古医祖扁鹊降世圣地(卢氏),承袭轩辕丙寅年“洛水紫气,药泉奔涌”之灵脉,以“药王阁”为中心,北衔解放路,南接靖华东路,构筑起贯通三千载医道文明的时空走廊。现位于卢氏县城关镇药城社区,是一个以“药王阁”为中心的回型建筑群,目前已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城内药香弥漫,商贾云集。
(二)以人纪之
扁鹊仙逝后,后人在其医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学说。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位医术高超之人,名叫秦越人,当时人们就以“扁鹊”的称号称呼他,充分体现了对他医术的高度认可。秦越人极为尊崇扁鹊,为此他特地寻到扁鹊故里(虢国莘地,今河南卢氏),以探寻针砭之法的起源。恰在龙山山寨(昔日扁鹊仙逝之地)遇到了“尸厥”症的虢太子,秦越人凭借精湛的医术使其“起死回生”,故事就发生在今卢氏县虢台庙。《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韩诗外传》等名家史书和《卢氏县志》等地方史志都记载了这一事迹。而历史上被称为扁鹊的医家,远不止扁鹊本人和秦越人,后人把医术高超的人都称作“扁鹊”,取之美好吉祥之意,也表达对上古扁鹊的纪念和尊崇。
卢氏乃扁鹊降升之地,百姓对其尊崇备至,后世为子取名,常引“鹊”字,如李平鹊、张鹊文等,取其吉祥之意,既怀扁鹊之德,亦寄子嗣康健之愿。
(三)以文纪之
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上造诣深厚,开创了针砭疗法的先河。后世对扁鹊的医学成就评价极高,并有诸多文字记载,但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史料已遗失,目前流传下来的文字史料有限,从中亦可追溯到对上古神医扁鹊的追思与纪念。
《汉书·艺文志》载有《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注引东汉应劭语:“黄帝时医也。”《轩辕本纪》谓:“帝乃著内外经……又有扁鹊、俞跗二臣定脉方。”《韩非子·安危》中载有:“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引《黄帝八十一难序》:“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
此等吉光片羽的文献遗存,勾勒出跨越千年的医药文化投影,“扁鹊”同样完成了从具体医者到医学图腾的升华。那些散落在典籍中的零章断简,恰似针灸铜人身上的经络穴位,虽不盈尺幅,却连缀成贯通古今的文明脉息。
六、参考资料
①《“河南历史与考古研究”丛书·卢氏历史文化研究》
②《卢氏县志》
③《汉书·艺文志》
④《卢氏古县索隐》
⑤《卢氏古史通考》
⑥《三皇五帝时代》
⑦《中国影像方志——卢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