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故里
扁鹊,黄帝时期神医。据现存史料记载和史学专家研究,扁鹊为上古时期古卢国(今河南省卢氏县)人,因此也被称为“卢医”。《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序》:“秦越人与黄帝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这不仅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秦越人)称号的由来,更反映出“扁鹊”是后人对医术卓绝者的尊称,而非某一个体的专属名号。
扁鹊故里通常是指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黄帝时期古卢国(今祁寸湾村)所在地,是上古神医扁鹊的出生地及主要行医区域。据《卢氏县志》及《重修大明寺碑》记载,“今中州莘川(古代卢氏谓莘川),居万山之中,始卢敖得道之乡,乃扁鹊降升之地……”卢氏县是扁鹊降生、炼丹、行医、著书及仙逝的核心区域,现存扁鹊洞、扁鹊山、扁鹊井、卢医祖庙等遗迹。该县传承扁鹊千年遗风,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药乡”。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北通三晋、南望荆楚、东临洛阳、西接秦川,县域面积4004平方公里,是河南省平均海拔最高、县域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多地貌、多矿藏,高品贵重;大空间、大潜力,大有可为;山之巅、水之源,上风上水,被誉为“中原绿宝石”“河南后花园”。
卢氏县现有各类中药材1200余种,有“一步三药”“天然药库”之称,是全国十大中药材基地县之一,连翘、五味子、丹参、苍术、黄精被称为“青红苍黄,四色五味”的道地药材,因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价值高享誉中医药界,金钗石斛、灵芝等药食同源的珍稀药材品质上乘。独特的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为扁鹊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家族传承:扁鹊为炎帝神农氏后裔,先祖榆罔(神农氏第八代孙,一说扁鹊曾祖父)被黄帝贬封至卢氏县祁寸湾村,传承神农医术,行医治病救人。扁鹊幼年研习医理,精通针砭与切脉,奠定中医诊疗基础。
考其生地:扁鹊生于黄帝时期古卢国境内(今卢氏县祁寸湾村),其母姜氏梦玄鸟衔朱果入腹,鹊降生时洛水浮龟甲现“医”字古篆,祁山(今人称“扁鹊山”,位于祁寸湾)药香氤氲,月晦之夜,可见小童虚影端坐北斗杓中,与神农、岐伯论道,人皆谓之“灵鹊星君临凡”,故唤其“灵鹊儿”,后尊“扁鹊”,寓“遍祛疾厄”、吉祥美好之义。
羽化成仙:扁鹊循先祖之道至龙山山寨(今卢氏县虢台庙附近),采药草解疫病之苦。忽狂风大作,地动山摇,白昼星现,扁鹊周身化为虹光,元神化作三足乌形,与日轮相融,唯留药臼一具、骨针九枚坠于山崖。
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
扁鹊洞:位于卢氏县文峪乡伏虎山,传为扁鹊炼丹闭关之地。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扁鹊因救人元气大伤,在此闭关三载复原。洞内至今保存完好(秦博士卢敖亦在此炼丹),为重要纪念场所。
扁鹊山:原名祁山,因扁鹊降世于祁寸湾时,祁山有朱冠喜鹊降落,山间皆涌药泉,天地频出异象,后人称之为“扁鹊山”。现存于祁寸湾村北岭,山间药香萦绕,是扁鹊故里的重要标志之一。
扁鹊井:位于祁寸湾村古城墙以东的丛林中,传说扁鹊出生时药泉喷涌,井水化九道药泉,可愈百病。乡民感念神迹,以青岩覆护,称此井为“扁鹊井”。
卢医祖庙:为纪念扁鹊(卢医)所建,庙内原设戏楼,百姓每月祭拜,中医界人士常至此祭祀,原址见于《明清卢氏城池平面图》,后因改革发展未能留存。卢氏县内现存卢医庙、药王庙十余处,每逢初一、十五群众前来缅怀扁鹊遗风,祈佑喜乐安康。
卢氏药城:位于卢氏县城关镇药城社区,是一个以“药王阁”为中心的回字型建筑群,目前已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
扁鹊路:为承袭上古医脉,传承卢医扁鹊中医药文化,卢氏县将中药材产业园区的主干道路命名为“扁鹊路”,“扁鹊路”北起龙山东路,南至廷贤大道,全长500余米、宽15余米,被赋予了“文化经脉”与“产业枢机”的双重属性。
医术传承:扁鹊创针砭疗法,著《卢医百草集》,记录三七、密蒙花等草药功效,其“清目散”“醒脾消积膏”沿用至今。当地中医传承古法,如“三伏贴敷”配药膳治疗小儿咳嗽,焦三仙消积食,艾灸配合紫苏足浴治风寒,并制“四时防疫香囊”等。
产业发展:卢氏县依托“千年药乡”优势,种植连翘、五味子、丹参、苍术、黄精等中药材,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及“卢氏药城”交易集散地。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
民俗活动:祭拜祈福:每月初一、十五百姓至卢医庙、药王庙祈福,表演皮影戏、舞狮,重现扁鹊济世故事;中医展会:每年二月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展示中药茶饮、膏方及传统医术,游客可体验针灸、拔罐等项目;端午习俗:传承扁鹊雄黄驱虫习俗,每逢端午节,以雄黄涂小儿额际或耳后,防止蛇虫叮咬或入耳,系彩线于“医神树”,用“天医叶”沐浴,承袭扁鹊医药文化。
卢氏县作为扁鹊故里,以遗迹保护、中医药发展及民俗活动延续中医文化,成为弘扬传统医学的重要基地。其历史底蕴与产业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医药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