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卢氏县人民政府 > 乡村振兴 > 文章详情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1-09 11:40 来源:五里川镇人民政府 作者:宋嘉庆
编者按:五里川镇在主题教育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性开展“走村入户访民情、排忧解难暖民心”活动,优化镇村网格“三级联动”机制,探索实践“乡贤+”新模式,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打通民怨纾解通道,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乡村治理“新枫景”。现将典型做法予以刊发,供学习借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五里川镇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深入开展“走村入户访民情、排忧解难暖民心”活动,“用心”解难题,“用情”办好事,以“民声”定“民生”,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跟进、责任在一线落实,持续解民忧、纾民困,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实效,推动主题教育有力度、见成效。



基本情况



五里川镇位于三门峡市卢氏县南部,因镇政府驻地在长约五华里的河川中,故名五里川。全镇总面积168.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23个居民组,常住人口约2.5万人。五里川镇居熊耳山南麓,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灰石以其储量大、含钙高而享誉中原。浩吉铁路、G59呼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9国道纵贯南北,S328省道横穿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突出,是南山乡镇经济、文化、通讯、医疗、物流中心,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的故居地。
五里川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县委“3733”工作布局,紧盯“五里秀川、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以“三园”建设为抓手,勇毅前行,笃行不怠,全镇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群众与村干部存在隔阂。部分村组干部对待群众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导致小纠纷激化成大矛盾,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群众把对个别干部的埋怨转化成对村组干部的不信任,干群关系逐步紧张。二是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因宅基地、责任田、婚姻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时常发生,屡见不鲜。三是镇村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现象。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对镇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机关干部职工大部分比较年轻,缺乏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基层突发事件的能力,群众工作方法单一、缺乏经验。
鉴于此,为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打通民怨纾解通道,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持续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基础上,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走村入户访民情、排忧解难暖民心”活动,统筹各方力量,打通走访排查、研判会商、化解稳控“堵点”,形成工作闭环和长效机制。


具体做法


“走”得扎实,全员下沉访民情。一是党员干部“带头走”。将民意走访与包村制度相结合,制定《五里川镇“走村入户访民情、排忧解难暖民心”实施方案》,班子成员“高标准带动”,带头走访100户以上;各站所“高效率能动”,着力优化服务保障;职能部门“全方位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职能部门“组团走”。针对房屋拆迁、居民就业、医疗卫生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大力推进自然资源所、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组团式”走访,通过现场办公、联合执法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三是村委网格“配套走”。由村“两委”成员以及网格人员、志愿者共同组建“敲门小分队”,合理划分包干范围,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走访网络,确保全覆盖、无遗漏。
“办”得用心,群众需求全接收。一是上下联动聚合力。镇党委始终将民生问题摆在首位,积极指导各站所与村委上下联动、共同发力,用心用情办好为民实事。在梳理的256件“我为群众办实事”中,既有医务人员免费为社区群众义诊、开展高龄老人认证等民生小事,也有疏通污水管道、道路硬化、矛盾调解等民生大事。如:温口村、五里川村邀请民政所、司法所将“工作”搬进“家门”,当面为群众讲解劳动保障、司法救助、医保等相关政策,让群众收获满意。河南村积极筹集资金13万元,整修排水暗渠700余米,安装道牙720米,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靖华园主动作为,在社区道路和居民楼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8盏,为居民解决“摸黑走夜路”问题。二是部门联动解难题。由平安办牵头,执法大队做好疏导工作,派出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司法所厘清法律权责关系,合力就地化解纠纷,让“法理情”得以同频共振。如:五里川村群众贺某某与李某某因祖坟侵占土地问题产生纠纷,多次商议未果。镇平安办、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所、执法大队等多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与当事人面对面以案释法,最终解决了纠纷问题,调解后当事双方从剑拔弩张转变为握手言和。三是区域联动破困局。群众反映菜市场内道路两侧存在农户乱摆摊、人车混杂、占道经营等问题,群众来往买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动态平衡“烟火气”与镇区环境,由村镇中心、五里川村负责区域划分,市场监管所加强市场监管,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形成区域联动,合力破解治理难题。
“改”得实在,问题整改尽全力。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下。将走访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分村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时间节点,实行销号管理,较为简单的,立行立改;较为复杂的,党委研判统筹解决。目前,累计排查处置民生诉求431件,消除安全隐患30余处,实现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二是用活乡土人才,形成合力。探索实践“乡贤+”新模式,研究制定《关于在全镇开展“乡贤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聘请14名威望高、影响广、能服众的“新乡贤”充实基层队伍,与派出所、司法所组成“民调小分队”,着力化解各种矛盾隐患。自10月份以来,成功调处化解家庭纠纷、地界纠纷等2起,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三是注重建章立制,管制长远。将全镇5014户分给机关57名党员干部,每人包联2~3个居民组约100户,建立微信群,完善“镇干部+农户”包联机制,每周通报入户进度,建立工作台账,收集民情民意,架起党员群众“连心桥”,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入户走访已全面完成,排查各类问题328条,收集意见建议23条,目前已化解321条,已完成97.9%,其余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取得成效


促进事心双解,群众更加满意。通过干部走访,访中细致协商,访后及时跟进化解,有效消除了群众与干部、群众与群众之间存在的隔阂,不仅实现了群众诉求“声声有回应、事事有人办、件件有落实”,也在党员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推动了党心民心更加同频共振、党群干群更加同心同德。近两年来,协调化解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5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6.6%。
促进矛盾化解,社会更加和谐。通过收集民情民意,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化解潜在的各类风险,把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信访总量较去年明显下降,达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平安建设工作综合考评连续2年保持全县优秀,老百姓负面情绪进一步理顺,社会不和谐因素进一步消除,人民群众心齐气顺,社会风气向善向上。
提升工作能力,队伍更加有力。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使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加理解支持,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同时,提高了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增进了亲和力,展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在问题化解的过程中,探索将“乡贤”力量引入民调队伍,充分发挥人熟、事熟、村情熟、讲话有分量的优势,帮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经验启示



动员领导干部主动下访接访不仅是为了排查矛盾纠纷,解决单个的信访问题,更要为了解民情民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思路和办法。五里川镇坚持做细做实“民意走访”全过程,针对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部门联动、解剖麻雀,深化问题梳理、跟进解决、建章立制,拓展“民意走访”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补齐各类制度短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精细“把脉”是矛盾化解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所以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端正态度、沉下心来,真正与群众交谈、沟通,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不让他们以为我们是装样子、走过场,虽然也有无理的诉求,但是只要认真解读总会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掌握当前状态、关联要素,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办好人民事、赢得万人心。
放下“架子”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信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往往就是制约发展的最根源问题。实践证明,大多数群众的诉求都有合理的地方,绝大多数群众是讲道理的,只要耐心地疏导,都能第一时间化解。“民意走访”活动在五里川镇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点就是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从成功化解的2起纠纷案件及处置的431件民生诉求上分析,只有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将身和心下到最基层,与群众想在一起、打成一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将职和责传到最末端,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只要群众心中没有怒气、怨气,社会自然和谐、自然稳定,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心存“冷暖”是干事创业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办理的256件民生实事一再证明,群众身边无小事,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生活、体恤民情,不仅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而且还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是党员干部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和自豪。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