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五里川:践行 “枫桥经验” 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开展“走村入户访民情、排忧解难暖民心”活动,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走”得扎实,全员下沉访民情。五里川镇位于三门峡市卢氏县南部,因镇政府驻地在长约五华里的河川中,故名五里川。全镇总面积168.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23个居民组,常住人口约2.5万人。五里川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盯“五里秀川、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全镇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但同时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村组干部对待群众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导致干群关系逐步紧张;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因宅基地、责任田、婚姻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时常发生;机关干部职工缺乏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基层突发事件的能力,群众工作方法单一、缺乏经验。鉴于此,五里川镇将民意走访与包村制度相结合,班子成员“高标准带动”,带头走访100户以上;各站所“高效率能动”,着力优化服务保障;职能部门“全方位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针对房屋拆迁、居民就业、医疗卫生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大力推进自然资源所、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组团式”走访,通过现场办公、联合执法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同时由村“两委”成员以及网格人员、志愿者共同组建“敲门小分队”,合理划分包干范围,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走访网络,确保全覆盖、无遗漏。
“办”得用心,群众需求全接收。上下联动聚合力。镇党委始终将民生问题摆在首位,积极指导各站所与村委上下联动、共同发力,用心用情办好为民实事。在梳理的256件“我为群众办实事”中,既有医务人员免费为社区群众义诊、开展高龄老人认证等民生小事,也有疏通污水管道、道路硬化、矛盾调解等民生大事。温口村、五里川村邀请民政所、司法所将“工作”搬进“家门”,当面为群众讲解劳动保障、司法救助、医保等相关政策,让群众收获满意。河南村积极筹集资金13万元,整修排水暗渠700余米,安装道牙720米,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靖华园主动作为,在社区道路和居民楼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8盏,为居民解决了“摸黑走夜路”问题。部门联动解难题。由平安办牵头,执法大队做好疏导工作,派出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司法所厘清法律权责关系,合力就地化解纠纷,让“法理情”得以同频共振。区域联动破困局。群众反映菜市场内道路两侧存在农户乱摆摊、人车混杂、占道经营等问题,由村镇中心、五里川村负责区域划分,市场监管所加强市场监管,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形成区域联动,破解了治理难题。
“改”得实在,问题整改尽全力。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下。将走访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分村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时间节点,实行销号管理,较为简单的,立行立改;较为复杂的,党委研判统筹解决。目前,累计排查处置民生诉求431件,消除安全隐患30余处,实现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用活乡土人才,形成合力。探索实践“乡贤+”新模式,研究制定《关于在全镇开展“乡贤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聘请14名威望高、影响广、能服众的“新乡贤”充实基层队伍,与派出所、司法所组成“民调小分队”,着力化解各种矛盾隐患。目前已成功调处化解家庭纠纷、地界纠纷等2起,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注重建章立制,管制长远。将全镇5014户分给机关57名党员干部,每人包联2至3个居民组约100户,建立微信群,完善“镇干部+农户”包联机制,每周通报入户进度,建立工作台账,收集民情民意,架起党员群众“连心桥”,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群众身边无小事,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五里川镇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生活、体恤民情,不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而且还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对于群众诉求,五里川镇做到“声声有回应、事事有人办、件件有落实”,在党员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推动了党心民心同频共振、党群干群同心同德,人民群众心齐气顺,社会风气向善向上。